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是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依托“1+2+N+M”体系(1家牵头企业科大讯飞+N家合作企业+M个产业领域方向)和2个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组建的现代产业学院,是“政”“产”“学”“研”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新组织形态,是以服务于安徽省和芜湖市区域经济社会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为目的的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独立于各二级学院,在安徽省及芜湖市政府的指导下,联合科大讯飞、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工业互联网产业相关生态企业协同育人,下设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设通识教育中心、专业教育中心、学院办公室和产教融合创新研究中心等部门,如图1。
图1 组织架构
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和指导产教融合发展规划、产教融合教改方案制定和修订、课程建设、校企师资队伍建设等,负责研究学院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
通识教育中心:负责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制定和落实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计划与师资安排,管理教学实训室等。
专业教育中心:负责专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专业教育课程建设,制定和落实专业教育课程教学计划与师资安排,管理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实验室、综合工程实践中心和AI Lab等。
产业学院办公室:负责学院重要工作的组织、落实、跟踪和协调,完成学院日常运行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等。
产教融合创新研究中心:负责制定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协调“政”“产”“学”“研”等多方优势资源,落实共建共管共享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组织校企合作项目洽谈、协议签署、实施与管理等,管理科研中心与教研中心。科研中心负责研究政府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分析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产品预研和研究报告编制等。教研中心负责跟踪人才培养政策的落实,按人才培养规律将工程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开展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才培训等。
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设院长1名,常务副院长1名,副院长若干名,其中至少一名副院长由企业方人员担任,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及日常行政事务,实行院长负责制。
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如图2。
图2 运行机制
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的建设根据总体建设目标,采取渐进式扩张策略,将建设周期划分为筹备期(1年)、试点期(1年)和稳定期(第3年开始),如图3。筹备期间,成立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完成建设方案的起草与发布,与合作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并完成首届学生选拔与开班,培养学生规模为100人左右。试点期间,与5家左右企业、3家左右院校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建设经验的深入交流,进一步优化创新链和人才链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规模扩大至150人左右。在第3年进入稳定期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规模达到每年200人左右。
图3 建设规划
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成立之初,由科大讯飞公司、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南京谦萃智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埃泰克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相关人员组建建设团队,负责学院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运行、校企协作等方案的编制,负责组织和协调各方资源,推进建设工作落实;制定《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教师管理办法》、《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校企联合课程管理办法》、《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建立企业提供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横向课题研发和企业培训收入、学校自筹和政府补贴等教学经费来源多元化途经,采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纳入相应学院和职能部门统一管理机制,为顺利开展产业学院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和教学运行保障。